服务热线:
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山东海德光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532-68693689

传真:0532-68693687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秦岭路8号金石馆10层1008室

中国光伏发展历程二十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2019-12-03



中国光伏发展历程二十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一)启蒙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科研专家们将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成功用于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到了1970-80年代,中国光伏开始从天上降落到了凡间1975年宁波、开封先后成立太阳电池厂,1983年甘肃省自然能源研究所在距离兰州市40公里左右的榆中地区建设了10KW民用光伏电站,这座如今保存在研究所基地的中国最老光伏电站,经历了30多年损毁和风吹雨打,功率仍能保持在7KW左右。 


(二)成长篇

真正让光伏发电广为人知的,是施正荣和他创办的无锡尚德公司。

1998年中国政府拟建设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就是国内第一套3MW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中国光伏产业的序幕从此拉开。此后,一批又一批的光伏企业前赴后继,时至今日,最广被熟知的仍然当属施正荣创办的无锡尚德公司。
       2000
年,施正荣放弃在澳大利亚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带着14项太阳能技术发明专利回国创业。20011月,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无锡尚德公司正式组建。施正荣以40万美元的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共占25%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担任总经理。2002年,尚德公司第一条10兆瓦生产线正式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四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总和。日后轰动全球的光伏巨头就此从太湖之滨起步。


        虽说无锡尚德作为太阳能光伏行业最为瞩目,但它却不是国内第一家光伏企业。国内光伏行业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名叫做苗连生的转业军人,1998年,转业军人出身的商人苗连生正式成立了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年后的1999年,保定英利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这是中国首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产品示范生产线,保定英利也成为了首家步入中国光伏产业的公司。然而这个示范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后却无人喝彩。



     世纪之初,中国光伏产业的两大巨头都已登场,虽都初具规模,但掌声并未响起。 


(三)发展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才是光伏企业真正角逐的战场。德国于2000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4年进行重新修订。修订后的法案提出: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形式,政府给予为期20年、每千瓦时0.45-0.62欧元补贴。除德国外,西班牙等光照条件好的国家也相继颁布鼓励政策,欧洲光伏市场被点燃。
       2004
年,全球光伏产业迎来全面爆发,中国光伏企业也迎来高光时刻。无锡尚德的组件出口金额在2004年翻了10倍,公司利润接近2000万美元。200512月,完成了私有化的尚德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录纽交所的民营企业。2006113日,尚德收盘价为34.02美元,董事长兼CEO施正荣也以23.12亿美元的身价荣登中国首富。



同样是2004年,英利能源也从德国南部重镇慕尼黑起步,开始辉煌之路,业务不断拓展到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场。2006年,为德国凯泽斯劳腾的世界杯球场光伏发电工程提供组件,并赞助西甲球队,成为光伏历史上的经典营销案例。




2007年68日,英利在纽交所上市,融资3.19亿美元。苗连生——英利能源的创造者,也在这一天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2005年,彭小峰在江西新余成立了赛维LDK,伴随着此后100MW硅片产能投产,亚洲最大的硅片生产商就此诞生。仅通过2年时间,彭小峰就将赛维推向美国资本市场,并创造了当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完成的最大规模IPO的记录。 



随着市场需求的火爆,2004年开始,全球范围内爆发了多晶硅缺货潮,在2002-2003年,全球最好的半导体级多晶硅售价只要28美元/千克,可到了2008年,太阳能级多晶硅一度被炒到400美元/千克。此种情况下,中国光伏企业家们无不雄心勃勃,意气风发。
       
面对多晶硅缺货潮,各家光伏企业开始纷纷扩大规模。尚德2006年与美国多晶硅巨头MEMC签订50-60亿美元多晶硅合同,合同期为十年。2007年,尚德再次与另一美国巨头Hoku签订6.87亿美元的供货合同。
       
面对市场的火爆,,在三年供硅合同因市场价格被外企单方面撕毁后,英利能源的苗连生决定不能再受制于人。2007926日,一个叫筹粮处的机构在英利工业园悄然成立,并云集了19位跨国专家团队。这家日后挂牌为六九硅业的机构给了苗连生足够的底气,在2009年甘肃敦煌一个10MW的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时,英利报出了0.69/千瓦时的超低价,而彼时行业内的平均发电成本约为2-3/千瓦时。苗连生后来经常对采访者说:谁掌握了成本竞争的优势,谁就掌握了新能源的未来。 

2008年,彭小峰带领江西赛维开始了扩张之路,立志向产能世界第一的太阳能多晶硅片供应商进军。同时,面对高价硅料带来的诱惑,彭小峰决定在江西省新余市马洪村投资120亿元,建设一条万吨级的硅料生产线。 

2005年开始,无锡尚德掀起的光伏热在中国能源领域持续发散。2005-2007年,除了无锡尚德,河北英利,江西赛维外,还有晶澳太阳能、浙江昱辉,江苏阿特斯,常州天合光能,江苏林洋等中国光伏企业陆续登陆海外资本市场。200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产量为3436兆瓦,同比增长56%。其中日系厂商的市场份额下降至26%,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提升至35%
      
有种说法叫盛极而衰,就在中国光伏企业壮志踌躇时,危机悄然而至。


(四)起伏篇

       2008年开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盟不得不降低政策支持力度,欧洲市场开始萎缩。随着需求的疲软,2009年多晶硅价格开始暴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鼎盛的400美元/千克跌至40美元/千克。 

2011年,美国率先掀起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20125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反倾销初裁决定,英利、无锡尚德、天合光能将分别被征收31.18%31.22%31.14%的反倾销税,未应诉中国光伏企业的税率为249.96%。随后,欧盟也发布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至此,中国光伏产业迎来了至暗时刻。
       
面对市场萎缩与“双反”的打击,2011年尚德取消了与MEMC签订的多晶硅供应合同,赔付了整整2.12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开始,尚德的下滑一发不可收拾,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最终,2013320日,无锡尚德被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重整,一代光伏王者就此黯然离场。
      
英利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其股价从高点的415元迅速跌至25元。在行业景气度的急剧变换下,英利在20152016年分别面临10亿和14亿的债务违约,20167月,苗连生辞任英利集团董事长。退休后,他将起居室搬到厂区最深处的一栋小楼里,每天仍旧通过大量阅读来获取外界信息,继续为英利把脉。
       
2009年开始,彭小峰原计划一年收回成本的硅料产能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2012年,由于产品滞销加上一轮超百亿元的重大投资错误,赛维LDK的负债总额攀升至270亿元,负债率突破100%,公司开始大裁员,供应商纷纷登门讨债。201211月,为平息局面,彭小峰被迫辞职,将赛维LDKCEO佟兴雪推向前台,善后工作由当地政府接手。当地政府维持了两年,也解决不了债务问题,只好运作赛维LDK破产重组。
      
这家2010年营收超过200亿、全球出货量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光伏企业,在行业急剧变化下受损严重。

 

(五)转折篇

        面对西方国家双反的压力,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这也为我国光伏企业调转船头回归国内市场提供了条件。

2012年7月,我国政府出台了《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将20152020年装机目标进一步提升至21GW50GW。同年10月,国家电网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开放分布式并网时间,全面支持分布式能源发电。此后的若干年中,度电补贴、光伏扶贫、领跑者工程、户用光伏、绿证交易等政策先后登场。

光伏产业,从上游到下游大致可以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和电站。在这些细分行业中,出现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龙头企业。

多晶硅料的技术进口替代革命率先爆发。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始于四川,出现了如峨眉半导体、新光硅业、乐电天威等企业。但在那个时候,多晶硅技术主要被美国、德国、日本几家大厂垄断,中国既没有规模化生产的核心技术,也没有关键设备,这对于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掣肘。
       
而改变这一切的,是朱共山和他的协鑫集团。
      1958
年,朱共山出生在苏北盐城市阜宁县东沟镇农村。1990年,朱共山从老家江苏盐城轻工局的自动化成套设备厂辞去厂长职务下海经商,并在上海创立了协鑫集团的前身——上海协成电器成套厂。1996年,协鑫集团迎来第一次调整发展年,朱共山开始向热电领域布局。其后十年间,协鑫步步为营,陆续建造了20多家电厂。2007年,保利协鑫整合了10多家电厂资产成功登陆港股,朱共山也开始被冠以民营电王的称号。
      2005
年,朱共山偶然接下一个被原股东抛弃的多晶硅项目,开始进军光伏产业的上游原料领域,并于次年成立江苏中能硅业。20066月,江苏中能第一条1500吨多晶硅生产线于徐州三孔桥区开工,此后公司又于2010年涉足硅片领域,协鑫集团也迎来了第二次战略调整年。
      2009
年,保利协鑫以263.5亿港元收购江苏中能的全部股权。2011年,协鑫集团成长为全球多晶硅料及硅片龙头。朱共山用5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民营电王世界硅王的华丽转身。
       2010
年,朱共山在保利协鑫的年报中向全球宣布:公司硅片产能提前达到3.5GW,多晶硅料产能达到2.1万吨。通过美国研发中心和江苏中能的紧密合作,多晶硅项目完成了多项重点技术改造,多晶硅生产成本已降至约22.5美元/千克。
      
凭借着在多晶硅领域的持续浸淫,协鑫公司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竞争优势得以强化。2013年保利协鑫还亏损5.22亿元,但2014-15年净利润快速增长至1524亿元,公司成为了市场上为数不多率先走出双反阴影的企业。



       硅片环节技术革命的代表企业是隆基集团。
       2006
年,钟宝申与李振国一起于西安创立隆基集团。 

2006-2010年光伏行业高速发展时,隆基选择潜心钻研技术,成长速度低于行业速度;在多晶硅缺货潮时,其他光伏巨头纷纷选择与海外企业签订长协,隆基却坚持现货采购,成功的规避了风险;在2012年行业受双反冲击迎来寒冬时,隆基却逆流而上登陆资本市场,即便受无锡尚德拖累,成为A股首例上市当年即亏损的企业,当年隆基依然在行业破产潮中完成了单晶硅片和硅棒的扩产。最为重要的是,在多晶占据光伏硅片领域霸主地位的很多年里,隆基凭借在单晶的布局,向旧的技术率先发起挑战。
       
相比多晶,单晶硅的晶体结构相对完美,就好比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本身体质就好很多,这些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单晶硅是高效晶硅电池最为理想的晶体硅材料。然而,单晶作为半导体领域的主流技术,在2015年以前却因成本被广为诟病。
       
然而,金刚线切割工艺的突破为单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这种新型工艺的切割速度较传统的砂浆切割可以快2-3倍,机器产能提升幅度超过1.5倍,同时硅片可以切得更薄,使得单晶硅切片的耗材大幅降低。隆基于2015年全面推行金刚线切割技术,全年硅片产品非硅成本同比降低21% 

2012-2017年,隆基集团研发投入从0.84亿元增长至11.08亿元,2017年底新上项目非硅成本不高于1/片,净利润也从-0.55亿元增长至35.65亿元。2019828日,隆基成为了首家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光伏企业。



       相比于与硅料和硅片,在技术的迭代下,电池片环节的竞争更为惨烈。2016年,随着瑞士企业梅耶博格推出相关生产设备,光伏电池片步入“PERC技术时代【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即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技术,通过在电池的后侧上添加一个电介质钝化层来提高转换效率】。
      
在新技术的冲击下,晶澳、天合、阿特斯这些电池龙头企业渐渐落后,反而像爱旭这样的后来者,却能够凭借PERC工艺成功实现弯道超车2018PERC电池片出货量名列全球第一,且成功借壳上市。 




另一家受益于PERC技术迭代的是通威。1986年,刘汉元在眉山成立了通威集团的前身——渔用配合饲料厂,并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集团。20102011年,通威集团分别成立通威太阳能合肥公司和成都公司,跨行业布局光伏领域,目前已在硅料环节跻身第一集团,电池片环节产能位居国内第一。

PERC的浪潮下,通威不仅制造出了高质高效的电池片产品,同时将成本做到全行业最低。目前,通威将电池片的非硅成本做到比竞争对手低三分之一左右;同样产能的电池片生产线,通威能够做到持续满产甚至超产。 




                                                                           (六)重生篇
       2018年5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下半年光伏发电规模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以下,且要求61日立即执行,政策补贴下调的力度和速度都远超预期.新政伊始,光伏行业多家上市公司股价连续跌停,市值损失最高达3000多亿。光伏行业一夜之间步入寒冬。可喜的是,中国光伏产业经受住了考验。
       2018
年,在光伏全产业链普遍降价30%以上后,中国光伏组件性价比进一步提升,海外需求多点开花,中国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全行业当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在全球光伏产业各环节中,中国产能占比均超过一半:硅料(55%)、硅片(87%)、电池片(69%)、组件(71%),前十大企业中国公司的数量分别为:硅料6家、硅片10家、电池片8家、组件8家。
       
通过一代代中国光伏人不懈的努力,光伏电站的成本从每瓦几十美元下降到几十美分。中国的光伏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光伏。
       
1998年开始至今,20年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既是一曲跌宕起伏的壮歌,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持续及残酷的国际竞争,已将它锤炼成全球光伏行业的最强者。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一直是绝对的主角。在同样的条件下,民营企业也能枝繁叶茂,成为参天大树,共同为行业发展撑起广阔的蓝天。



                                                                                           (七)期待篇

2019年19日,光伏平价上网政策正式出台,这项政策具备深远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行业发展的推动力上,政策波动的影响在趋弱,而技术进步的影响在加强。
        
经测算,要想实现全国大范围的光伏平价上网,地面电站的建站成本还需要降低约30%,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必定是技术升级带来的降本增效。曾经的光伏产业拥硅为王,在新的时代,光伏产业将拥技为王,得技术者得天下。
       2019
726日,山煤国际宣布与钧石能源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共同建设总规模10GW的异质结电池生产线;
       2019
816日,中环股份推出12英寸大硅片,旨在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随着政策逐步退补,技术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被整个产业拔向新的高度,新的传奇或将应运而生。
       20
年风云变幻,20年屹立不倒,中国光伏行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成长,已站在世界之巅。相信在技术进步的持续推动下,前方更加浩荡的画卷,更加美丽的风景,正徐徐展开。


                                                                                                                ——转载